向臨終者坦承 讓老人以平靜安然的心態度過
  香港社工談臨終關懷理念
  福利院院長談養老工作甘苦
  “沒有善良的內心
  做不了這樣的工作”
  胡家村是蔡甸街農村福利院院長,6日,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看到武漢晚報對袁曉燕的報道,他一眼便認出:這不正是經常和自己打交道的小袁嗎?
  看了報道,他激動不已。7日,他連續給袁曉燕打來6個電話,祝賀她多年的辛勞終於被世人瞧見。他同時也頗感欣慰:“我和她算是大同行,她的榮譽也是我們這個職業的光榮。因為,如果沒有強大善良的內心,是絕對做不了她這樣的工作。”
  胡家村管理的福利院,前後有7個老人在榮軍醫院老年護養中心臨終。袁曉燕全程參與了護理,他也因此對袁曉燕印象深刻。
  胡院長至今記得,有個叫張守平的72歲老人,身患白血病和糖尿病,腳部潰爛,惡臭難聞。福利院帶著老人走訪了蔡甸和漢口4家醫院,全部診斷為無法治療,不予接收,最後只能送到榮軍醫院老年護養中心。“那個老人精神有點問題,脾氣壞得很。最後他在中心走的,前後28天。”
  胡院長回憶,他與袁曉燕一起去殯儀館辦手續。“殯儀館的氣氛和味道都讓人不好受,我問她怕不怕,她說,早就習慣了,不怕。我知道,如果不把老人當自己家的老人,這些事真的很難做到。”
  據胡家村介紹,福利院如今住有80個老人,包括燒火做飯的、守門的,全部工作人員僅有8個,對無法自理的老人很難有細緻周到的護理。更多時候,得靠老人互助。
  “和袁曉燕的接觸過程中,感覺到她的誠心、細心、愛心,歸根結底還是孝心。”胡家村說,看到袁曉燕的事跡見報,感覺自己也非常光榮。
  記者劉元聰
  呂安安是來自香港的社工。平日,她和幾位伙伴把榮軍醫院老年養護中心作為服務基地之一,為老人提供臨終關懷。更多時候,他們奔波在“8+1城市圈”,給那些對“臨終”二字諱莫如深的偏遠地區,帶來正確面對死亡的理念。
  據榮軍醫院老年護養中心主任熊春娥介紹,這家由香港英皇集團出資創立的慈善機構,本名叫“臨終關懷中心”。但每一個到這裡的老人,看到“臨終關懷”幾個字時,都明顯無法接受。最終,中心不得已改了個更委婉的名字——“老年護養中心”。兩年前,中國臨終關懷事業才確定了更委婉的名字“善寧服務”。
  呂安安說,在香港,臨終關懷已經是社會普遍接受的服務。做臨終關懷的義工們更傾向於向臨終者坦承:你剩下的日子不多了,因此最主要的問題,是如何以平靜、安然的心態度過;如何分配好身後的遺產、物品,以至於避免家庭矛盾;如何完成最後的心愿,讓人生不留遺憾與痛苦。
  “人人都可以早早打算自己身後的一切,並不是非要等到死前那一刻所說的話才叫遺言。”呂安安提出了她對臨終的態度。在她看來,許多老人在感覺到自己身體大不如前時,會說:“如果我走了……”其實,這個時候,父母往往就是有話想說,而在傳統文化中,談及這樣的話題,子女常常會打斷父母的話:“別說這些,你命還長著呢……”
  事實上,這樣的打斷無法改變老人生命的周期,相反可能讓老人真正的臨終心愿無法實現,帶來不必要的遺憾和糾紛。“何不就讓老人暢所欲言,也許她正是想說自己最放心不下的事呢?”
  呂安安表示,自己所做的正是把這樣坦然面對臨終的理念推廣傳播。“這樣,也讓人們好好珍惜現在與親友們相處的時間,善待身邊的每個人。”
  記者劉元聰  (原標題:“沒有善良的內心做不了這樣的工作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qvqugoyb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